寻根问脉回乡记,群学学子探家史——记新黄金城集团1701vip社会学系学子寒假见闻交流会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19-03-14 09:15
A A A

刚刚过去的寒假,对社会学系的学子来说除了家人的陪伴、春节的热闹之外,更加与众不同,意义非凡。

放假前夕的面对面座谈会上,系主任贺雪峰向本科生布置了撰写家史和回乡记的作业,回家观察家乡的变化,与家族中的老人进行访谈,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这个机会增进与家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家族历史,理清家族文化血脉。

寒假期间,同学们利用陪伴家人的时间,与家中的老人、父母和亲戚交谈,回首过往峥嵘岁月,慢慢揭开过去那个年代属于上几代人的故事,或艰苦,或辛酸,或甜蜜,或难忘。许多故事都是同学们第一次听到,家族的历史、家人的形象,一点点地在同学们心中丰满起来。

在访谈中,同学们利用已学的社会学知识,与家人进行交流,将脑海中关于家族历史的记忆充分调动,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家族走过的风风雨雨,一部部鲜活的“打拼史”“下海史”“战争史”跃然纸上。记录先辈们的点点滴滴,不仅加强了同学们对“家”的归属感,无形中还增进了对父母长辈的孝心,对家族乃至民族历史传承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做出自己的努力。

2016级本科生何盼说通过写作家史,她第一次与家人近距离地去交谈以往被忽略掉的家庭故事。以前,她从未尝试过也从未想过要去了解父母和四位祖父母的生活,更别说在他们自己对许多事情印象日益模糊的情况下通过多方叙述交叉着去得出更为准确的时间、事件。在全身心敞开的交流对话中,她感受到这样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小家里,蕴含着多少人的辛酸付出与倾心维善,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庭里涌动的血浓于水、血脉牵连。

写家史就像一座桥梁,不仅增进了家人间的互动与了解,也提升了社会学子们的专业素养,累积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实地调研和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017级本科生陈越表示,通过写家史,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访谈本领和技巧终于得到机会施展。她的母亲很健谈,所以她选择自由的访谈方式,而她的父亲则相反,陈越采用了半结构的访谈方式,着重问了家族的几个转折性事件,然后自己在整理的时候,结合多方提供的信息,拼出一条相对完整的家族历史线,后面再进行补充。

2018级本科生李乐游说:“我家史写的是我外公一个人的故事。自53年入读仲恺农业学院到九十年代从县农机校长任上退休,外公漫长的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农业机械事业,他心系农民、敬业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舍小家为大家、党叫我去哪我就去哪”,这是我们家族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个作业的意义于我与我家人而言依然超越了深度访谈技巧的训练,它让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望见了长辈走过的路,望见了家族的传统与风貌。”

2017级班级导师李向振表示同学们通过家史,近距离的重新观察自己的家庭,或者通过家族谱展现家族长时段的历史。家庭史是琐碎的,但家庭史的意义是完整的。相对于国家宏大叙事来说,家庭史的价值在于每个撰写者都可以借此更好地回看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历程。这份独特的个体记忆,将会在未来某个时段,带给同学们非常美好的幸福感。

开学前两周,系主任贺雪峰已先后主持了三场家史与寒假见闻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同学们分享各自精彩的家庭故事以及寒假的家乡见闻,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由老师们进行解答。

没有对作业的畏难感,每个同学都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长篇的家史,独一无二的家庭历史,成为了社会学系学子字里行间流淌的诗歌。最后,系主任贺雪峰希望,通过了解家族历史,观察家乡变化,同学们能在对过去的了解及反思中,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由长辈们创造的美好生活,真正明白“我从哪里来”,并且知道“我应到哪里去”。

此次活动是社会学系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将专业能力培养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社会学系深入贯彻学校“以学生为本”和“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教育理念,得到了社会学系师生的一致好评。回乡的观察,家史的交流,无疑会成为社会学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帮助学生将学术与经验相结合,建立起教育教学融合实践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成为有血肉、有情怀、有才能的专业研究者和时代继承者。